文学馆 > 电子帝国传奇 > 第六十八章与SONY谈判前的准备 七

第六十八章与SONY谈判前的准备 七


前世的日本实际上已经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电视游戏机,掌上游戏机,MP3播放器,DVD播放器,DVD-RW刻录机),半导体,制造业工艺,办公设备和电信设备等领域雄居第一。

        虽然没有在计算机和软件方面未拔得头筹,但是在半导体微电子芯片的设计能力仍然是世界领先。

        在电子,电气,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光导纤维,半导体材料与微电子电路,高密度存储,超导,仿生技术材料等领域,日本则是执全世界之牛耳。

        向量型超级计算机--------当今最快的大型计算机:地球模拟器,使用的就是日本人自己研发的5120个NECVectorSX6处理器,将NEC的5120个矢量处理器分640个接点连接使用。另一方面,居于第二位的“ASCIQ”属于类型T。并列连接了多达1万1968个用于AlphaServer的康柏-惠普MPU。

        目前世界上有能力独立自主研究大型计算机的公司只有5家:IBM、日本电气、日立制作所、惠普、富士通计算机公司。当日本产“地球模拟器”超过美国产超级计算机荣登冠军宝座时,进行排序的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博士JackDongarra表示,“可与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的冲击相媲美”。

        在日本,电子产业(包括半导体产业)是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1985年,面对可怜的业绩,Intel公司向日本人俯首称臣,全面退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领域。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十大微型芯片公司六家是日本公司;世界十大电子公司中,五家是日本公司。五家发展最快的计算机公司全部都是日本公司,(那时苹果公司还没有落败),直到1993年INTEL公司取代日本东芝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

        1988年,日本的芯片产值占全球的比重曾高达53%,高峰时期雇用员工多19万名,附加价值达2.8万亿日元。到了1989年世界半导体产业是什么格局呢?日本6大半导体巨头在世界市场攫取了52%的份额时,美国只占有35%的份额,欧洲占据了12%的市场分额,南朝鲜占据了1%,世界其它地区1%.而到了1990年,当日本人在世界半导体产业占据了57%的产值的时候,美国的企业严重亏损,硅谷陷入一片混乱。为美国国防部提供半导体芯片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还差点被日立制作所(Hitachi)收购,就是这样才有了“《硅海武士》--日本称雄信息产业的故事”一书的出版(作者:TOMFORESTER)。

        由于日本的半导体保证了美国战斧**,相控阵雷达与飞机,潜艇的战斗力,所以在半导体领域,日本至少比美国领先5年以上。

        美国制造的洲际弹道导弹受电子计算机控制,而这种计算机又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日本生产的新一代半导体芯片;因此,日本曾经嘲笑美国91年海湾战争“用的是日本的钱”,“打的是日本的芯片”、“如果把这种芯片卖给俄罗斯,美俄之间的军事平衡就会发生变化”。

        其实,应当受到嘲笑的是日本人自己。

        在军用半导体等纯技术领域,日本的很多芯片领先于美国,美国甚至以研究为名每年都派人到日本的大学或研究所"窃取"情报。但是,在商用计算机芯片市场上,尤其是在芯片标准的制定上,日本却输给了美国,几乎没有插足之地。因此9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克林顿政府的的信息产业革命和南朝鲜,台湾的崛起,日本的庞大市场被不断蚕食,但是依然有相当庞大的产业规模,是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信息产业相提并论的力量。

        既然日本人的芯片产业这么发达,为什么在前世却没有看见日本人自己的电脑CPU上市呢?

        除了因为政治的原因以外,还因为电脑的CPU早被美国垄断了市场,软件优化都是针对美国的PC/CPU的,日本再去弄一个出来,没什么市场不说,搞不好连开发费都赚不够。

        所以,千万不能给小日本机会,强大的美国都要从日本人那里取经,何况就是一个空壳子的凤凰公司,真要放开了,分分钟不是小日本的对手啊!这点,杨小乐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因为自己的重生身份就目空一切,那是自取灭亡的取死之道!

        所以,杨小乐是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态,如履薄冰的去和小日本合作的。

        所以,操作系统到是可以考虑。

        所以,杨小乐回想起了前世日本人自己的操作系统TRON。

        TRON是一项开放式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设计项目,它是"TheReal-timeOperatingsystemNucleus"(实时操作系统内核)的缩写。

        该项目由东京大学的坂村健教授于1984年发起,宗旨是为全社会的需要开发一套理想的计算机结构和网络。

        到2003年,TRON系统(更具体地说是由TRON发展出的ITRON)是世界上应用最多的操作系统之一,出现在数以百万计的电子设备上,涉及数码相机、通信设备、家用电气、计量测绘、媒体播放器及汽车电子等广泛领域。主要用户包括日本电话电报公司、丰田、尼康、松下、索尼、日电、东芝、日立、富士通等国际著名企业。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该操作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日本企业是它的主要追随者。曾经一种说法认为TRON的大多数文档都是用日语写就,这在英语国家导致了太多的错误理解。

        准确地说,"TRON"是一种内嵌式操作系统,在微处理器中运行。"TRON"在个人电脑领域知名度几乎为零,但"TRON"现在却占据了全球微处理器操作系统市场上大约60%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操作系统的普及程度。

        同时,"TRON"系统从成本合算方面考虑是非常理想的,因为它是一个"公开源代码"的软件,就象Linux操作系统一样。这意味着"TRON"的源代码可以免费得到,使得工程师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其进行改动,就象一位大厨对已有的菜谱进行改进一样。

        TRON规定了设计内核的接口和规范,它本身并不指定内核的源代码.所以基于这个规范,不同的公司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微处理开发自己的TRON操作系统版本.TRON规范是可以公开获取的,但是基于TRON规范开发出的源代码并不被要求公开.这一点与GNU公共许可证不一样.TRON项目允许基于TRON的源代码成为专利软件。

        这个操作系统的特点是其特立独行,拥有通用的应用程序间通信总线TronApplicationDatabus、不使用树形结构并突出替身与原身概念的特殊文件系统、比Windows或者Mac更类似XeroxStar的面向文件UI、TRON计划通用的统一内码TRON内码。它和Unix以及微软系的操作系统,并没有太多共同之处,更类似于BeOS或者RISCOS那样的独立路线。

        当年日本人寄希望与TRON的PCOS以便能够从每年支付给微软的巨额费用中解脱出来。

        不过在1989年,这一设想被美国打断了,当时美国方面了解到日本政府准备把TRON安装到校园的计算机里,就扬言要将TRON列为不公平贸易壁垒之一。美国的强大政治压力,和美国市场使得PC业界远离了TRON。

        如果,小日本真的提出了操作系统的许可的“过分”要求,杨小乐就准备把这个前世日本人自己开发的TRON系统,提前提出来和日本人共同开发,反正作为电脑的操作系统,在日本是注定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何不卖个顺水人情、博取日本人的好感呢?

        至于,杨小乐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现在美国人无心顾及个人电脑这个行业,所以,暂时是不用担心,但是这个时间肯定不长,到时候肯定免不了要遭受小日本同样的待遇,但是,起码会温柔很多,毕竟现在杨小乐好歹也是英国的公爵,好歹英国人是美国人的小弟,而不是像小日本那样是美国人的钱袋子和爪牙。

        甚至,杨小乐已经预计好了,大不了重走当年微软的崛起之路罢了。

        前世的比尔盖茨听到IBM正在为自己即将上市的个人电脑寻找操作系统,就自告奋勇揽下了这笔生意。但是编写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起码要花一年时间,这还不算测试的时间,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但是IBM却要求几个月内就完成。盖茨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盖茨的合伙人兼好友保罗·艾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他听到风声,知道有一套圈内人自编的QDOS。QDOS本意为快速而肮脏的操作系统(QuickandDirtyOperatingSystem),意指借用了CM/P操作系统的构想和名称,不过那时尚未出现巨额罚金的法律诉讼,程序员对非法拷贝他人作品还不以为然。

        于时,艾伦打电话给QDOS的作者蒂姆·帕特森询问是否有意出售手中的软件?经过协商,最后,微软付了大约7.5万美元,连人带产品一起买下,改名为MS-DOS。然后倒手就卖给了IBM,从此开始了微软飞黄腾达、长盛不衰的属于微软自己的盛世之路。

        ;


  https://www.bqwxg8.com/wenzhang/33/33079/17761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8.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xg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