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唐极品逍遥王 > 第二十三章 延英殿议事

第二十三章 延英殿议事


荥阳郑氏又称“屐声世家”,世代都有高官显贵,但除过特殊时刻和极特殊的场合之外,郑氏门人均脚踩木屐并以此为荣。ww.w.yan+kuai.c.om郑覃踩着木屐上殿,不仅得到皇帝恩准,并且还获赏了一对金屐,只不过今天他并没有穿那对金屐罢了。

        郑覃穿紫服,佩金鱼袋,面容枯板,与李德裕眼神交望之后这才跪拜说道:“臣郑覃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宗皇帝赶紧让小黄门扶起郑覃,并给几人安排了跪席。

        正在这时,又有小黄门进来通报,说王中尉朝着延英殿来了。

        文宗皇帝顿时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颤声问道:“中尉不是在家养伤吗?”

        小黄门自然不知其中缘由,只是说话之间,王守澄已经被中人用竹床抬着进殿来了。

        王守澄须发皆白,眼窝深陷,颧骨高深,位居高位已久,自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势。

        两位老王爷、三位宰相、郑覃和四千岁齐聚一堂,整个朝野数一数二的人物全都来齐了,难道仅仅是为了一个光王长子?

        文宗皇帝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上元的计划已经败露,他看王守澄的眼神更增几分害怕和无奈。

        四千岁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分别是神策右军护军中尉王守澄、神策左军护军中尉韦元素以及两位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

        李德裕和郑覃虽说是两个职司不同的朝臣,且郑覃还不是宰相,但两人加起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组合,而叫“李党”。

        四千岁并非自成一体,相反却分成两派互有罅隙。神策右军护军中尉王守澄因为有拥立之功,权倾朝野,跋扈之至。神策左军一度受到冷落,麾下人心不稳,托关系找门路转往右军者比比皆是。是以韦元素与同样被架空的两位枢密使杨承和和王践言抱成一团,共同抵抗王守澄。

        李党也并非无懈可击,朝野之下更有一部分人与其势不两立,他们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又称“牛党”。如今李党得势,李德裕的表现越来越令文宗皇帝不满意,只可惜,一进一退,已不是文宗皇帝能自主把握的了。

        王守澄坐在竹床上给文宗皇帝行礼问安,之后便令身边中人将他抬到右侧台阶中段的平台上,他闭着眼睛说道:“你们该讨论啥讨论啥,老奴担心陛下被歹人盯上,带了几个大头兵来站站岗。”

        这是极明显的威胁了,王守澄的意思很明白,他将神策右军带了过来,也许此刻他们正在延英殿外候着呢。

        文宗皇帝颤声说道:“还是中尉想得周到,有劳中尉了。”

        “无妨,你们继续吧,就当老奴不存在。”王中尉从牙齿缝里挤出一句话,满脸的不耐烦。

        “好,各位爱卿畅所欲言吧。啊,哈哈哈!”文宗皇帝自顾自地笑着,他感觉自己像个小丑,他不知王守澄是否抓到什么把柄,但看得出来,这一次他还是不打算与他这个小动作不断的儿皇帝翻脸。

        枢密使杨承和在百孙院南坊门见过李荣光姐弟俩一面,对其言行举止有较为客观的了解,认为李荣光若想杀人并非不可能,所以他与韦元素、王践言讨论之后一致决定抓捕李荣光及一干嫌犯。

        新上殿的郑覃认为此案可能与昨夜行刺王守澄的刺客有所关联,奏请先抓了光王的一对儿女,顺藤摸瓜,也许能有更多收获。

        李德裕虽然不明白郑覃得到了什么消息或者发现了什么,但他知道郑覃不是专注于小节之人,他出面必然意味着这背后真有什么猫腻,所以他附议抓捕李荣光。

        王涯与路随并无什么建设性意见,只是说为了维护皇室声名,帝王尊严,必要严惩云云。

        至此,对李荣光杀人事件的定性在理论上完成了一次华丽的逆转,两位老王爷谢天谢地,欢喜异常。

        后来的事情便显而易见,王守澄出面领了抓捕之责,这才有了大清早鱼弘志前来抓人的事情。

        临近午时,延英殿诸人还未散去,神策右军中护军鱼弘志前来复命,说光王的长子自名李荣光,与其家姐虫儿并光王府管家马元贽一行全部抓捕归案,请圣上裁度。

        裁度?如何裁度?手心手背都是肉,再说光王如今病入膏肓,此时他的儿子刚好痊愈,真能依了老王爷的请求杀了他?

        文宗皇帝一时没了主意,眼神扫视着殿中几位宰辅重臣,还是郑覃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不知鱼将军可否带回李濒的尸首?”

        验尸是查命案的关键一环,既然李凋指证李荣光用一块不知名的东西轰杀了李濒,那总该有个尸首能佐证一下吧。

        鱼弘志恭敬地对文宗皇帝施了一礼,又对王守澄一拱说道:“回圣上,中尉,诸位相公,神策右军出动两百人将柴房四周寻了个遍,也不见莒王孙的尸首,附近的武侯和门卒也未曾发现可疑之人出入宫禁。”

        “哦?可有下龙首蕖去找?”素有实干经验的李德裕接着问道。

        “尚未寻找,但末将已派人去请工部皇甫郎中了。”鱼弘志平静说道,在这件事上,他处理得很好,延英殿诸位均对他另眼相看。

        文宗皇帝心中又不免彷徨:单是一个王守澄就难以对付,如今又多了一个处变不惊,有大将风范的鱼弘志,宦官之祸恐怕无休止了。

        文宗皇帝看了看王守澄,又复看了一眼李德裕和郑覃,心中充斥着难以言明的苦涩,一边是宦官,一边是朋党,他该相信谁,该重用谁?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老迈的四朝元老王涯,暗自摇头,又看了看恪守中庸之道的太子太师路随,略作叹息,此二人“循默”出了名,经常在廷议和朝对时一言不发,也许因为谁都不得罪,反倒做了长久的太平官,可是这样的官要他何益?

        待工部郎中皇甫湜赶到延英殿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官向来恪守本分,在朝堂内外摸爬滚打了数十年才因四朝宰相裴度看重而升到如今这位子,当听闻圣人急招延英殿议事,竟是热泪盈眶,直呼圣上万岁,大唐永固。

        这呼声一直呼到延英殿,文宗皇帝哪管万岁不万岁,宦官不除,朋党不除,万岁有什么意思,虽然他有这心思,但也瞬间觉得这皇甫湜还真是个可爱之人。

        当此之时,文宗皇帝心底似乎突然便想到一点:也许该大力培养一些忠于自己的势力才能彻底除去宦官之祸。xh118


  https://www.bqwxg8.com/wenzhang/13/13579/73383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8.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xg8.com